優化土地供應策略 – 維港以外填海及發展岩洞

為創造更好的生活空間,我們需要更多的土地作配合。政府一直努力通過各種方法釋放土地資源,例如在鄉郊收地、重建舊區、更改土地用途、重用前石礦場、發展岩洞及填海等;唯每種土地供應的方法皆面對不同的挑戰。開拓土地的過程很漫長,要配合香港長遠的發展,我們必須「六管齊下」,並盡早展開規劃。

發展局、土木工程拓展署及規劃署已於二零一一年展開「優化土地供應策略 ─ 維港以外填海及發展岩洞」 (以下簡稱「優化土地供應策略」) 的研究,這項研究旨在評估透過兩個土地供應模式 ─ 在維港以外填海及發展岩洞 ─ 優化土地供應的可行性。

除概括的技術評估外,研究還包括兩個階段的公眾參與活動。第一及第二階段公眾參與活動分別於二零一一年十一月至二零一二年三月及二零一三年三月至二零一三年六月期間舉行。

在第一階段公眾參與期間收到的意見顯示,公眾普遍支持以「六管齊下」方式(包括在維港以外填海及發展岩洞)增加土地供應。另外,在選擇填海及發展岩洞地點時,公眾認為最重要的選址準則是對環境及周邊社區的潛在影響。

根據第一階段公眾參與所確立的選址準則及概括性技術評估,我們甄選出數個具潛力的填海及發展岩洞地點作進一步考慮及於第二階段公眾參與諮詢公眾。這包括龍鼓灘、小蠔灣、欣澳、馬料水以及青衣西南五個近岸填海地點。我們亦初步評估在中部水域有發展人工島的潛力。發展岩洞方面,我們認為可研究將鑽石山食水及海水配水庫、西貢污水處理廠,及深井污水處理廠這三個政府設施遷入岩洞,作為發展岩洞的先導計劃。

在第二階段公眾參與期間,我們就具潛力的填海及發展岩洞地點的土地用途及在進一步研究時須特別注意的事項,諮詢公眾意見。所收集到的意見會在下一步的研究中考慮。

五個具潛力的近岸填海地點的其中三個地點,即欣澳、小蠔灣及龍鼓灘,位於已有多項正在規劃或興建中的大型基建項目的西部水域。為了能預先考慮主要環境因素,我們於二零一三年就這三個填海地點展開了累計性環境影響評估,策略性地審視這三個填海地點對環境的整體影響,評估已考慮了位於香港西部、正在規劃或興建的項目。評估的結果會是我們計劃及預備下一階段的研究包括法定的環境影響評估的重要參考。

請按以下連結瀏覽及下載有關技術報告摘要及兩個階段的公眾參與報告摘要: 按此查閱有關文件

在維港以外填海

不同的土地供應方法有不同的挑戰和限制,但能互相配合;如「六管齊下」供應土地,較能確保土地供應穩定充足。相比重建、收地等方法,填海不會影響現有土地用途,同時能夠平整出相對大面積的土地以應付不時之需。填海所得的土地亦較為適合用作土地儲備,及較具彈性作全面規劃以建立一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的社區。事實上,沙田、馬鞍山和大埔等新市鎮皆是在填海區上發展的成功例子,在過去的三、四十年間,滿足了數十萬市民的房屋和社區發展需求。此外,填海可為受其他土地供應方法(例如重建)影響的居民及設施提供土地作為調遷地點,並提供契機搬遷市區內的厭惡性或特別工業設施,減低設施對社區的影響,及釋放珍貴的土地作其他發展。

在維港以外適當的地點進行適度填海,除了可增加土地供應和建立土地儲備之外,亦可以較環保及較低成本的方式處理剩餘填料和日常從港口航道疏浚所產生的污染海泥。我們會探索在新填海區的合適地點引入生態海岸線,既可提升海岸線的生態環境,市民亦可享用優美的海濱。

可持續發展講求環境保護、社會需要和經濟發展的平衡。無論在陸上還是海上造地,都需要考慮對環境的影響。填海面對的問題較為人熟知,例如怎樣避免破壞海床,減少對海洋生態和漁業的影響等。發展陸地對生態的影響雖較少人提及,但在鄉郊開發土地對綠化地帶、動物棲息地、陸地生態及耕作活動等的衝擊也不能忽視。我們在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面對的抉擇並不是在陸上或海上造地發展二擇其一,而是合適的選址。

行政長官於二零一五年施政報告中指出,在維港以外填海是長遠提供土地重要的一環,我們會在盡量減少對環境和海洋生態影響的大前提下,積極於維港以外尋找合適的填海地點,納入土地儲備。政府會繼續尋求立法會支持,為各有潛質的填海地點展開研究,包括策略性研究以探討在中部水域作人工島發展的可行性,以及大嶼山欣澳填海計劃的規劃及工程研究。

同時,小蠔灣、馬料水及龍鼓灘填海的技術性研究已於二零一七年大致完成,研究確立了填海方案的技術可行性。此外,連接堅尼地城與東大嶼都會的運輸基建技術性研究亦已於二零一七年大致完成,當中提出了在堅尼地城接駁公路及鐵路的可能方案,有關方案並不會影響堅尼地城及摩星嶺分區計劃大綱圖。請按以下連結瀏覽及下載有關技術性研究的行政摘要 / 報告: 按此查閱有關文件

發展岩洞

發展岩洞是土地供應的一種新來源。通過將合適的政府設施遷入岩洞,原本以及相鄰受凍結的用地可以騰出作房屋或其他用途。這些土地,特別是位處市區附近的土地,是社會寶貴資源。將污水處理廠、廢物轉運站等有礙觀瞻及散發難聞氣味的「厭惡性設施」放入岩洞可減少對社區的影響。此外,以創新的方式利用岩洞,如設置骨灰龕、數據中心或實驗室,便可騰出有價值的土地作其他用途。

相關部門已於2014年就「優化土地供應策略」建議研究將三個政府設施遷入岩洞的先導計劃展開了可行性研究。

發展岩洞需要整體性的規劃和實施策略,才能使發展岩洞成為可持續增加土地供應的方法。此外,私營機構的參與亦是發展岩洞策略的重要一環,因為很多私營設施,如貯存設施,倉庫和數據中心,都可受惠於岩洞內相對穩定和安全的環境。因此,政府會編制岩洞總綱圖及制定政策指引,以制訂長遠的岩洞發展策略;另一方面,亦會進一步探討香港發展城市地下空間的潛力,包括在市區內連接現有或即將興建的構築物的地下空間。歡迎市民瀏覽本網頁的其他 專題事項 部份以參閱相關研究的資料。

聯絡我們

聯絡人 九龍何文田公主道101號
土木工程拓展署大樓4樓
總工程師/海港工程
電郵 enquiry@cedd.gov.hk
電話 2762 5630
傳真 2714 2054

返回